首页 >

[学术观点]贾来生:元代巩昌陇右王汪氏家族道教信仰考略

作者:贾来生

发表时间:2021-07-24

2033人




元代巩昌陇右王汪氏家族道教信仰考略

                              

贾来生

 

 

 要:学界对于元代巩昌陇右王汪氏家族研究的论文很多,但都注重于元代西北军事、政治、历史民族以及汪氏家族的族属、墓葬文物等方面的研究,鲜有对于汪氏家族道教信仰的专题考证。事实上,作为陇右文韬武略的豪族,汪氏家族几乎代代崇礼好道,以功德主省份资助修观建庙,带动地方士绅力推宫观修建和香火绵延,神道设教,移风易俗。

关键词:陇右;汪氏家族;道教信仰

作者简介:贾来生,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甘肃,天水741000)

 原文载于《东方哲学与文化》第3辑,文章内容有删节

陇西地理位置及汪氏家族概况

宋夏金元时期,甘肃多处于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和各个政权的必争之地,特别是陇西自古为“四塞之国”,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传说老子西出函谷之后,终在陇西狄道凤台飞升羽化登仙,道教氛围一直相当浓厚,历史上一直是道教特别是全真道创立之后向西传播的必经之地。元代设巩昌都总帅府,辖5府21州。巩昌镇历史悠久,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所在地“金元之际,巩昌(治今甘肃陇西县)是政治中心之一,官衙多,寺观也多,仅道教就有七真观、玄都观、紫霄观、三灵侯观、玉清宫、关侯庙、府隍庙等。其中玄都观虽始建于宋,但元代两次大修,至今保留有书写的大型匾额“大玄都万寿宫”,是珍贵文物。这些道教宫观的兴建,正是道教在甘肃传播、发展的具体表现。”今仁寿山公园山东有道教三清殿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在这里举行“朝山会”。

陇西南面以产漳盐而闻名的漳县,曾经因战略地位重要被认为是汉王朝“西陲屏障”而得名。漳县出土的汪氏元墓群名震天下,截至2012年7月,该墓为国内已发现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元明时期家族墓地,是同时期国内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的元代墓葬群

历史记载,葬有元代开国功勋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子孙200余人陇右汪世显家族自唐宋以来袭越国公十二世”,以其在元朝“三王十国公”统辖24州的显赫的地位为世人所瞻目,一家为官者一百八十余人形成了独特的“漳县汪氏文化”元朝功勋显赫、长期镇抚甘陕川青云五省辽阔地域的祖孙三代陇右王(开国功臣汪世显、其次子汪德臣、孙子汪惟正),以及生前或死后被封的十位国公、正一品7名官员、正二品10余人、驸马3人、翰林学士19人,贯元朝始终的l80余位军政长官。“簪缨阀阅世代有,巩昌汪氏流独长”“祖孙一门三世五公,……此吾元有国而来所无者有元—代汪氏一直掌握巩昌等二十四处地方的军政大权,接连六代十余人承袭便宜都总帅官职(只有中间九年例外)。

而对于能保持金元明三代甚至清绵亘不衰的汪世显家族,研究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元代汪世显家族在有元一代“虎符赫赫,锦衣煌煌,荣宠斯绝。”“独是一门,父死子继,兄终而弟可及,旄钺相先后,圭衮相焜煌。”据《元史》卷155记载,汪世显“癸卯春,皇子第功,承制拜便宜总帅,秦、巩二十余州事皆听裁决,赐虎符、锦衣、玉带。”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追封陇西公,谥义武。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加封陇右王。《陇西县志》卷八《人物》:“汪世显,系出汪古族。唐越国公第三子达,贞观十四年,达征贺鲁、龟兹、高昌有功,袭封留镇陇西。子三:长处哲,还居故里;次处惠,袭封与其的处澄同家陇马。世显华二十二代孙也,历仕金元。详在《宦绩》。”《汪氏通宗世谱》朱熹题达公像赞:“绵绵瓜瓞,代生人杰;叱咤风云,克光前烈;龟兹高昌,一朝扑灭;名父佳儿,声誉相埒。”

巩昌汪氏崇儒重道、仁孝立家、通文习武、琴棋书画、博弈投壶无所不能的世家望族汪氏至少在元代是一个大藏书家,又建有藏书楼汪世显入蜀广搜文化典籍,汪德臣创立书院,集儒生讲席汪惟正始建藏书楼,名之曰万卷楼,“藏书二万卷,皆是世间珍宝善本,有分列条目,完全是元代一大藏书家,人物辈出,仅第四代就有汪隆昌、汪庆昌、汪智昌、汪归昌、汪云昌、汪晋昌、汪佐昌、汪高昌、汪兴昌、汪弘昌、汪震昌、汪益昌、汪俊昌、汪伯昌、汪道昌、汪真昌、汪原昌、汪友昌等十九人均为翰林学士自是有信仰之家族,而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研究陇右王汪氏家族的道教信仰状况便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陇西汪氏家族道教信仰情况考略

绵延不绝,跨金元明清而不衰的汪氏家族,是道教的虔诚信仰者和传播者,考之典籍,多有记载。

 

(一)历代总帅都曾出资修葺仁寿山关侯庙并请道士主持庙事,为巩昌军民祈福。陇西仁寿山有关侯庙,历史记载建于金大定年间,历代总帅都曾出资修葺当地关侯庙,请道士主持庙事,为巩昌军民祈福。据《陇右金石录》卷五《仁寿山关侯庙碑》碑文介绍,“皇元国初,义武陇右王汪便宜都总帅(汪世显)神交千载,慨遗构毁,撤首营正殿,于后忠烈(汪德臣)受兵告伐应接如响,贞肃公(汪惟正)敬成先志,有严像设躬荐藻文,贞公又绘东西序,今中丞(汪寿昌)监郡日偕都总帅汪延昌同知总帅祁征西镇抚王□□□□□蒲□概捐益加朴斲择修洁。有道之士若周道广、杨应骐、李混然、杨一清、先后主庙事然由父故,出私财夹建两庑□垣,以拓庙垣,远近争附益之。碑文看来,由于元代“元史文宗天暦元年,加封汉将军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祀其庙,由是祠祀满天下”,加上汪德臣祈祷有应,因而汪氏至少碑文中所载四代人信仰道教,对道教是情有独钟。关侯乃是道教崇拜的偶像,而汪氏有汪世显、汪惟正、汪寿昌、汪延昌等至少四代人,协同地方官吏以及士绅名流,先后捐资修缮关侯庙,又先后延请周道广、杨应骐、李混然、杨一清等道教名流主持庙事,可见汪氏宗族道教的笃信十分痴迷真诚。而碑文落款记载“奉议大夫前太子左赞善司恕记,昭勇大将军巩昌等处都总帅兼巩昌府尹汪延昌篆额,资政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中丞汪寿昌书碑”更能证明汪氏对于道教的笃信和扶持。

 

(二)汪德臣延请终南山全真教真人于善庆到巩昌主持醮父灵仪。《甘水仙源录》卷三《终南山重阳万寿宫洞真于真人道行碑》载“丙午夏五月,西游巩昌,以汪侯德臣敦请故也。冬,盘桓秦亭,宾僚刘泽淑、王道宁、焦澎,朝夕左右,动静语默,具西州录。”又有《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洞真真人”条可以佐证,“丙午秋,巩昌总帅汪德臣欲请师作醮荐父灵仪,虑其不能动,启於王府以汪侯开国大臣,遂命丞相完颜凤哥敬诣终南礼请,师即应之。巩昌地接西羌,居民但习浮屠之教,师以无为、清静、正心、诚意之道化之,风俗为之一变。冬演教秦亭,应绿接物之迩,秦士有《西州录》”于善庆在当时和道教历史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于善庆即于志道(1166—1250),字伯祥,是全真七子中除郝大通、孙不二之外五子的共同弟子泰和三年(1203年),陇州牧保奏他为“冲虚大师”正大三年(1226年),金廷遣中使专召,就任中太一宫提点。太宗十年(1235年),朝廷选试道释,于善庆被授“通玄广德洞真真人”号。当年七月,任终南祖庭重阳宫住持并主领陕右教门事著有《洪钟集》。巩昌总帅汪德臣能够通过朝廷请到这样一位全真道当时的领袖人物为其逝世的父亲做极其隆重的祭祀斋醮仪式,一方面说明汪德臣继承了自其父辈开始的忠孝传家传统,正如时人所称许,“忠传孝继来家法 ”。《汪义武公神道碑》中就讲到汪世显“器局宏远,资仁孝,奉养太夫人斯须靡忘。征南得旨酒,不远千里载归,以备滫瀡。处丧不御酒肉,劬劳之日,必致斋荐祭 ”。《汪忠烈公神道碑》说汪德臣的忠孝仁义更甚,“宽厚和易,有长者风,孝于亲,友于兄弟,辑睦宗族,一无间言。轻财乐施,爱恤军民。将士僚佐有疾故 ,必亲问吊 ,未尝以富贵骄人 ”。另一方面说明其对于道教及其斋醮法术是比较有信仰的。何以为证?吴景山先生《元代汪世显碑志资料辑录》之《元荣禄大夫、大司徒汪惟贤夫人祁氏墓志》 一文中考证到汪惟贤,字安卿,号恕斋,又称乐善老人《元安远大将军巩昌等处宣慰使司事兼权便宜都总帅汪惟纯墓志》中记载汪惟纯,号济斋《元奉直大夫陇州知州汪懋昌墓志》中记载,“公讳懋昌,字则□,闻道号秋泉。”《元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汪寿昌墓志》中记载,“公讳寿昌,子□辅,号云溪。”从汪惟贤号恕斋,又乐善老人,汪惟纯号济,汪懋昌道号秋泉,汪寿昌号云溪等情况,汪懋昌明确说到是“闻道号秋泉”,另外几人之号也疑是道号,足以说明道教在汪氏家族生活中的地位。前文提到了“巩昌地接西羌,居民但习浮屠之教”,这是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广大西北地区吐蕃化之后藏传佛教大量传播的事实相符的记载,“师以无为、清静、正心、诚意之道化之,风俗为之一变。”“冬演教秦亭,应绿接物之迩,秦士有《西州录》”,这里的“秦亭”指的就是天水市,当时归巩昌府管辖,但于善庆在以汉民族的道教为其信仰的汪氏家族陇右王汪德臣的支持下,使得全真道在巩昌、天水等关陇大地乃至于丝绸之路地带广泛传播,《甘水仙源录》卷三《终南山重阳万寿宫洞真于真人道行碑》记载“东彻海岱,南穷襄邓,西极洮巩,北际燕辽,瑰踪璋迹,章章可考。”《终南山重阳万寿宫洞真于真人道行碑》正是明证,“西极洮巩”指的就是临洮和巩昌,现今都是陇西所辖地域。另外,汪德臣还请著名道士杨明道出任巩昌道录一职

 

(三)据《玉阳观碑》记述,武略将军征西都元帅汪舜臣曾经为玉阳观立石或者捐赠。现存于天水市麦积区关子乡流水村的元代全真道嵛山派著名道观玉阳观碑铭末尾落款处记载:

 

大元至顺三年岁次壬申中秋吉旦

知观赵德通  副观赵德祥  赵德安洎道俗等立石

            武略将军征西都元帅汪舜昌

 

汪舜昌很可能是联合立石之人或者功德主。据《元武节将军吐番等处宣慰使司副使都元帅汪舜昌墓志》记载:“(汪舜昌)天性敏悟,器局宏深。幼居庠序,如老成人。及长,通经史,精骑射,绰有大将之风焉。”

 

(四)汪氏家族第三代的汪惟贤、汪惟孝夫妇,皆是道教信徒。天水玉泉观内的《敕封东华五祖七真碑》是一块珍贵的记述元代道教情况的碑碣。碑额题《大元崇道诏书之碑》,因而张维在《道家金石略》中称之为《崇道诏书碑》,而《玉泉观志》根据这块碑的形制题为《道流四面碑》,碑文正面刻录了元世祖褒封制词,背面刻有《全真列祖赋》,原文一开始第一行就写道:“荣禄大夫大司徒王淮贤篆额”,其实这里的“王淮贤”就是汪惟贤的误写。何以故?据秦弋然《元代巩昌汪氏家族兴衰初探》一文考证,汪德臣次子汪惟贤(1249~1306),字安卿,号恕斋,又称乐善老人,生平事迹不详。“年甫弱冠,任巩昌等二十四处同知便宜都总帅,次迁中书礼部尚书,继历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及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升荣禄大夫、大司徒。”荣禄大夫、大司徒官衔在当时的陇右就只有汪惟贤。可能是由于在江淮任过官,可能也称王(汪)淮贤。

而在第四面刻的《纯阳真人受重阳祖师密语》之中,就在首段末尾题道:

 

大元国大德六年岁次壬寅仲秋下旬有二日玉泉观知观何道元任道□等并十方道众同建立石   羽士安道和刊石

功德主□□□将军前中枢丞行四川省巩昌平凉等二十四处□□□都□□尹汪惟孝太夫人漆氏

 

足以说明汪氏家族第四代汪惟孝和太夫人是这次刻碑刊石的功德主,也可应证其道教信仰和对于道教事业的一贯支持。汪惟孝的父亲汪直臣只有他一个儿子,汪惟孝(1246—1297),字公善,历官巩昌路都总帅,四川东 、南、西道宣慰使,中书右丞、四川行省事 、万户,巩昌路平凉等24处便宜都总帅兼府尹。妻子就是文中提到的太夫人漆氏,是同郡勋位金符元帅漆德常长女。

 

(五)安远大将军巩昌等处宣慰使司事兼权便宜都总帅汪惟纯支持刊刻《梁志通诗碑》。《玉泉观志》还收录了有明确记载玉泉观的创建者邱祖高徒,被帖木儿大王赐号“烟霞无为大师”,被当时全真道掌教王志坦真人赐号“达玄子”的梁志通所书,郝志坚刻石于大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太岁癸巳端午日的诗碑,即《梁志通诗碑》。但是在该诗碑诗文的前面有一段小引,记述了陇西汪氏家族的都总帅汪惟纯的一段崇道之事。碑文曰:

 

□□□将军巩昌□处宣慰使兼都总帅,汪相国驲□□□,春一日公暇,适□□□□间,索□□笔遂书□□□□□□□诸石,蒲公□□□□□□庸庵奉命敬书

大道蘧庐东自游,风光仿佛象瀛洲。

     庵前草木春常在,槛外云山不夜秋。

     鬼辟馗罡三尺剑,神藏天地一虚舟。

     从来抛却红尘事,勘破浮生只点头。

至元岁次丁丑□游

□□梁公达玄子书,施工羽服郝志坚刊,大元国至元三十年太岁癸巳端午日住持烟霞无为大师梁志通等立石

 

经查阅资料,汪惟纯当时任元安远大将军巩昌等处宣慰使司事兼权便宜都总帅”,巩昌盐川镇(今甘肃漳县)人,是汪德臣第六官至权便宜都总帅。据其墓志,因造福桑梓,乡亲们对其壮年去世深表惋惜。

 

(六)汪寿昌及其后人出资维修巩昌道观“玄都观”,其中汪寿昌还请全国最知名的书法家李雪庵题写匾名。据刘光华主编的《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介绍,在金元之际,由于甘肃陇西巩昌是全国政治中心之一,因而文化繁盛,宫观林立,仅道教就有七真观、玄都观、紫霄观、三灵侯观、玉清宫、关侯庙、府隍庙等等。其中玄都观虽始建于宋,但元代两次大修,至今保留有元代书写的珍贵文物大型匾额“大玄都万寿宫”。据《大玄都万寿宫》以及立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的《重修玄都万寿宫碑》的介绍, 玄都万寿宫最早见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当时叫天庆观,宋徽宗改名为玄都万寿宫,宫观众多,到了元末明初时的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李喜喜部攻人巩昌路,损毁严重,“得汪公出师以律”,并说“我愿倾金资、出粮食,聊克嘉靖费,勿胥任荒芜,道士任其责”,这里所说的汪公肯定是汪寿昌的后人了,即汪世显的五世孙。陇右王汪世显孙汪寿昌第三子汪家奴,元末重臣,官至中书工部员外郎、宣徽使、御史中丞、太傅。至正十五年任中书右丞相国,摄太尉。随后又加封为太师,汪家奴子桑哥实理亦擢升平章政事。二十六年(1366)丙申,追封其为正一品兖王,谥忠靖。史载1369年汪庸帅众投降明朝,那么前文提到的“汪公”和可能就是最后一任都总帅汪庸。汪寿昌出资维修巩昌道观“玄都观”,并请全国最知名的书法家李雪庵题写匾名。汪寿昌乃汪惟正第二子,而汪惟正乃汪德臣的长子,从第一人陇右王汪世显算起已经是第四代重孙辈了,仍然乐道好施。汪寿昌(1273—1347年),汪惟正次子。十八岁奉诏赴京,朝见元世祖,特命为承直郎,同知兴元路事。后特命承袭爵位,受昭勇大将军,任巩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总帅,兼巩昌府尹。之后又担任过政议大夫,陕西诸道御史台侍御史;中奉大夫,陕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资善大夫、甘肃行中书省左丞;陕西、云南行中书省左丞,云南诸路廉访使等职。仁宗时赴京朝见,授资政大夫,同知宣政院事。后又改任御史中丞,升资德大夫,中正院使。文宗天历年间(公元1312—1329年),奉命到陕西赈灾,革除弊政,惩办贪吏,百姓刻石立碑,皇帝赐御酒、御衣,授荣禄大夫,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旋又调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宁宗时(公元1332年),特召进京,赐御帛御衣,云龙金带,进阿金紫光禄大夫,任御史中丞。此后,经两次上书请准致仕。于至正七年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五岁,有子六人,其中次子汪有成(乳名长生奴)为昭勇大将军,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兼巩昌府尹。1997年夏季,陇西县博物馆人员在清理原文化馆仓库时,找到了由元代书法家、高僧雪庵大师题写的玄都观匾额,使这件存世已700多年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并填补了陇西馆藏文物匾额类的空白。

另外,据汪小红研究,在另一块现存陇西的元代残碑题衔中,有众多的“真人”、“大师”、“讲师”、“法师”之类道教法名,还有“巩昌路玄门提点”、“巩昌玄门提点”、“前西蜀四川副都道录”之类的道教职官题名,这都充分反映了金元时期陇西巩昌道教的兴盛。

 

(七)汪家坟元墓群的墓葬情况也反映了陇西汪氏家族笃信道教堪舆之术。汪家坟元墓群位于漳县城南1.5公里的汪古山麓,汪家坟元墓群埋葬人物从公元1243年汪世显葬此祖茔始至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3年)止,约建于公元1243─1616年,在250余年间共葬120座坟,墓群占地3万平方米,为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家族墓群。据传,原有封土堆200多座,漳县汪世显家族墓葬共埋葬有汪世显以下十四代人,墓葬按辈份排序,从汪世显家族墓群出土铜镜铭文有“青盖作镜自有纪,辟去不羊(祥)宜古市,长保二亲利孙子,为吏高官寿命久。”“百炼(作)镜,八卦相备,卫神帝命,永镇阴精。”又《陇右金石录》卷五《汪贞肃公神道碑》中曰:“盐川之阡,羊虎行蹲。”(光绪)《陇西分县武阳志》 “陵墓”目“元陇右王墓”条曰:“城南七里,汪古山原上,南作北向大小二盐井左右排如旗杆式,漳水前环北山对列,漳城在左,河塔在右,风水家每艳称之茔地宽敞,竖碑一百有八,皆王侯将相,华表文仲仅存十之二三,地方官时保护之,年终造册呈报,祭祀无少间,寓三岔。……岁贡生汪会一乃其嫡派也。”可见,汪氏家族对于墓地的选定是严格按照中国古老的阴宅风水选址的,也可知汪氏对风水的笃信。又有史料可以补充,“镇河塔,在城南六里窦家坪,元时所建,以镇漳河。或谓陇右王欲补风水而建。据堪舆家云其塔在县巽方,为县文笔。”也可知陇右汪氏家族风水的见解之深。而墓中所埋铜镜及其铭文,道教意味极其浓厚。

另外,天水市汪川乡保存的宋代《汪氏家颂碑》,为研究有关汪氏家族的宗教信仰提供了佐证。在天水市汪川乡保存的宋代《汪氏家颂碑》,清楚地说明了漳县汪氏与天水汪川汪氏血缘关系,为研究有关汪氏家族的宗教信仰和家族的分布提供了有力证据。汪川乡宋代《汪氏家颂碑》原文是:

 

宋宁宗皇帝敕赠

    越国王赞

    皇皇忠武晔如震电一倡义旗六土攸奠草昧之英邦家之祯有赫庙祀

绵延万龄

    嘉定五年三月二日

    大哉汪王庙食百世正直聪明发强刚毅卫社惟忠归唐惟义子孙云仍

    亦职有利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题

 

此碑文说明宋代汪氏家族就已经是陇右豪族了,其家庙有皇帝宋宁宗的敕赠赞语以及大学者朱熹的题辞,其地位已经很高。《汪氏通宗世谱》中还有朱熹题汪氏先祖达公像赞:“绵绵瓜瓞,代生人杰;叱咤风云,克光前烈;龟兹高昌,一朝扑灭;名父佳儿,声誉相埒。”

元代陇西王氏家族如此崇礼好道,捐资修观,支持本地道教发展,首先这与与汪世显家族自认为唐越国公汪华后裔不无关系。汪华隋末在江南自立为吴王,武德四年归顺大唐,被高祖封为越国公。因唐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开国后即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汪华三子汪达因“征贺鲁、龟兹、高昌功”自唐太宗时留镇河西,其后裔一直袭封越国公,唐灭亡后,他们也一直以唐代时的显赫为自豪,至有元一代,始终信奉道教。其次与元代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相对比较开明的宗教政策有关。元代对各种宗教都加以支持,对基督教、伊斯兰教、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都重用。金元之际的巩昌,成为我国西部的政治中心,人口殷繁,各族杂处,相互融合,各种宗教竞相发展。

而且,汪氏作为地方豪族如此笃信道教,自然而然的会影响了陇右乃至丝绸之路沿线地域宗教及文化风俗,影响和吸引了很多信教群众,改变了过去陇右特别是漳县地等地在后期吐蕃占领以后佛教盛行局面,风俗为之一变,使得全真道得以大力向西发展和传播。